近日,人民日报客户端、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、津云、今日头条、东丽区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《天津东丽》等权威主流媒体、公众号等新媒体,集中报道了“‘锚定现代化、改革再深化’:科技创新与设备更新齐头并进,天津钢管公司助力我国能源产业发展”、“东丽区:“智改数转”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”等方面内容,广大读者和听众纷纷点赞。
11月28日,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《天津新闻》“锚定现代化、改革再深化”专题发布了《科技创新与设备更新齐头并进,天津钢管公司助力我国能源产业发展》的报道,现将报道转发如下。
主持人:今年以来,星空xingkong官方网站聚焦我国能源产业发展需求,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,以新技术、新工艺带动新产品研发落地,助力企业市场开拓、经营创效取得新成效。来听记者董朗的报道:
说起“大无缝”,也就是天津钢管公司,大家最先想到的,应该是用于开采石油天然气、页岩气的无缝套管。就在今年,公司一项新技术实现市级项目验收,这是一类用于支撑海洋钻井平台的高强度无缝钢管产品。目前,产品已经服务于国内多家知名平台制造商。公司研究院产品研究所管线管研究室技术负责人张国柱说:
(录音:水深能达到100-200米,面临着海水腐蚀、海浪冲刷、低温等多重考验。我们的任务就是为钻井平台搭建四梁八柱,就好比人的大腿,保证平台稳稳地站立在海洋之中。)
以往油气无缝套管在使用时,管与管的连接,主要依靠螺纹拧紧。而这类新产品的连接,靠的是焊接工艺。这也是研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。管线管研究室主任刘江成分析说:
(录音:为了保证较高的强韧性匹配,需要加入适当的合金元素的量,但是为了保证更好的焊接性能,又要控制合金含量的加入,不能加的太多。所以这两者是一个比较矛盾的关系,我们要去合理地调配成分的量。)
找到这个最合适的比例,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。为了加快研发速度,公司联合了多所高校。管线管研究室技术负责人张国柱记得,最频繁的时候,每周都要跑一次河北省,针对试验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一起研究解决对策,还要把试验小样带回公司进一步验证。历时一年多,终于完成产品研发。
(录音:因为在这之前确实主要靠进口,而且价格很高,国产化之后降了大概2/3左右。海洋结构管也是国内通过美国船级社ABS认证的第一家无缝钢管企业,全球第二家。)
科技创新的同时,天津钢管也在大力推动设备更新。10月,公司投资的533产线项目正式投产,用于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,借助各类最先进的设备,提高产能、增强品质。管加工事业部533项目负责人陈尾说:
(录音:在大口径钢管的生产产能上,比以前提升了将近50%左右。我们后期再经过程序优化以及一些小的改造以后,我们最大产能可以提升将近70%。采用数控车床,在螺纹参数精度控制上也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。实现二维码的识别,可以做到可追溯性,保证了产品质量。)
今年前三季度,天津钢管公司依托科技研发和产品工艺创新,有多项产品实现国内首次批量供货。公司研究院产品研究所所长彭俊说,目前在高端管材领域,我国每年进口量依然在10万吨左右,这对于企业来说,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。天津钢管将瞄准国家需求的重点领域,研发生产更多突破性的新产品:
(录音:继续深化在深地、深海等极端环境下无缝钢管产品的研发,提升产品的强度、韧性等性能。加大在氢能、核能、碳封存、储能等新领域的产品研发力度,助力国家新能源的转型和碳减排目标。坚持以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为己任,通过自主创新、协同开发更多新产品,为企业经营发展注入新动能,打造新优势。)
11月22日,东丽区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《天津东丽》播发了《东丽区:“智改数转”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》的报道,现将报道转发如下。
近年来,东丽区在产业升级中,将 “智改数转” 作为关键着力点,全力培育相关项目,为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新引擎,注入强劲动力。
在星空xingkong官方网站的管加工车间里,今年新投产的533套管线正在马不停蹄地生产一批即将发往海外的订单。作为企业2024年的重点技改项目,533套管线的建成投产成为了企业抓住市场机遇的重要契机,在油井管市场需求旺盛的当下,及时扩大产能能让企业抢占更多市场份额。
天津钢管管加工事业部533项目负责人陈尾说:“这种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比较强烈,目前我们现有订单比较多,既满足市场的需求,也提升我们的生产能力。”
新产线于2024年8月开始投入建设,2024年10月底实现投产,也是目前天津钢管历史上车丝加工线项目最快的成功案例。产线首次采用“面对面式”两台车丝机布局方式,实现一人开动两台设备的目标,补齐了短板,两条加工线共用一条包装线,最大化实现包装线的使用率。同时,采用双喷漆环切换方式,满足大跨度规格的外表喷漆作业要求,实现柔性化生产。
“使用全国产化的设备,解决了我们以前在工艺布局上的一些弊端。我们在产线的智能化、信息化上投入了很多设备,能实现更多集成化,对产品质量提升和用户对产品质量追溯,有非常大的帮助。”陈尾说。
|